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川 崎 病 ( Kawasaki disease, KD ) 又 稱 為 皮 膚 黏 膜 淋 巴 結 綜 合 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MCLS),于 1967 年由日本 TomisakuKawasaki 教授首次報道[1],是一種主要與冠狀動脈病變(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發生相關的系統性血管炎,可導致嚴重體動脈瘤[2]、心肌病[3]、心肌梗死[4]和死亡[5, 6]。遺憾的是,50 余年的研究和調查未能闡明 KD 的病因,KD 的全球發病率仍在上升,不僅為個體帶來持續增加的健康隱患和經濟負擔,也為醫療保健服務帶來了巨大挑戰[7-14]。有研究者推測,人群、環境和社會的相互作用影響并推動 KD 的發生發展[15-17],但迄今為止并未發現明確誘因,也未與任何病原體建立起特殊的聯系。有研究稱,KD 存在地區分布差異,甚至在同一省市不同區域也可以觀察到不同的疾病發生率[8, 10-12, 18, 19],也許地域過廣、病因繁復交錯正是造成 KD 病因不明的原因之一。
此外,疾病模式的識別不僅源于單個個體的特征(遺傳、年齡、性別、健康狀況等),還源于群體感染史,人群中易感、感染和已產生免疫的個體數量或比例通常在確定當前個體的感染風險中起著比個體特征更大的作用,流行病學特征的調查為疾病的病因探索提供了重要線索也為疾病發生率的降低提供了各種可操作的因素。

臨床醫學論文怎么寫
1.2 研究現狀
1.2.1 總體發病情況
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日本仍是 KD 發病率最高的國家,據統計 2018 年日本 KD 發病率為 359/10 萬(≤4 歲的兒童),較 5 年前上升了 1.2 倍[7, 20],韓國緊隨其后,發病率為 191.0/10 萬(<5 歲的兒童)(2017 年)[21]。
中國缺乏 KD 總體發病率的統計,各省市多中心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在<5歲兒童群體中,KD 發病率隨時間的推移增長(上海市:2013 年至 2017 年從68.8/10 萬到 107.3/10 萬[22];吉林?。?999 年至 2007 年從 1.39/10 萬到 11.07/10萬[23];內蒙古自治區:2001 年至 2013 年從 0.1/10 萬到 7.7/10 萬[24])。
此外,除韓國 KD 發病率有下降趨勢(<5 歲的兒童中,2015 年至 2016 年:202.2/10 萬、197.1/10 萬、191.0/10 萬)[21],近年來其他如馬來西亞[25]、以色列[26]、英國[10]、意大利[27]、西班牙[28]、美國[29]、澳大利亞[30]等國家及地區的 KD病例數仍在增長(<5 歲兒童中 4.55/10 萬~25/10 萬)。從全球范圍看,KD 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
在 KD 并發癥方面,我國上海市的資料顯示[31],隨著人們對 KD 認識的加深和診治的及時,患有心臟并發癥的 KD 患者比例下降,但存在嚴重冠狀動脈瘤的患兒構成比仍高。而在日本 KD 人群中,合并心臟并發癥的兒童占比自1999 年至 2015 年以來呈下降趨勢,但在 2015 年之后略有增加,KD 導致的心血管并發癥負擔依然較重[7]。
.............................
第二章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共收治于 2012 年 01 月至 2019 年 12 月間發病的 KD 患兒 728 例,按照納入排除標準,其中 96 例患兒因 KD 診斷條件未達到日本厚生勞動省第 6 次修訂標準,26 例 KD 患兒因長期居住于甘肅省外,4 例患兒因原始資料不全,21 例患兒因復診和/或復發重復入院被排除在外。最終本研究共納入 581 例 KD 患兒,采集患兒一般信息、臨床特征、實驗室微生物學結果和超聲心動圖結果。并根據入選患兒病程 1 個月內 CAL 情況將 KD 患兒分為 KD合并 CAL 組和無 CAL(NCAL)組。本研究通過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號:2021A-055)。
2.1.1 納入標準
KD 納入標準:①年齡<14 歲;②KD 診斷符合日本厚生勞動省第 6 次修訂標準[55];

臨床醫學論文參考
2.2 診斷標準
2.2.1 KD 診斷標準
KD 診斷符合日本厚生勞動省第 6 次修訂標準[55]。
(1)主要臨床特征:①發熱(無特定熱程要求);②雙側球結膜充血;③口唇及口腔的變化:唇紅,草莓舌,口咽部黏膜彌漫性充血;④皮疹(包括卡介苗接種處發紅);⑤四肢末梢改變:急性期手足發紅、腫脹,恢復期甲周脫皮;⑥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大。
(2)其他有意義臨床特征:①病程早期肝轉氨酶升高;②嬰兒尿沉渣中白細胞增多;③恢復期血小板增多;④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或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升高;⑤超聲心動圖示二尖瓣反流或心包積液;⑥膽囊腫大(膽囊積液);⑦低白蛋白血癥或低鈉血癥。
(3)其他非特異性表現:①易激惹;②心血管系統:異常額外心音、心電圖改變、冠狀動脈以外的外周動脈瘤(腋動脈等);③消化系統:腹痛、嘔吐、腹瀉;④血液系統:血沉升高、貧血;⑤皮膚改變:小膿皰疹、指甲橫紋;⑥呼吸系統:咳嗽、流涕、咽后壁水腫、胸片肺部滲出;⑦風濕免疫:關節腫、痛;⑧神經系統:腦脊液細胞數增多、癲癇發作、面神經麻痹、四肢癱瘓。
(4)完全性 KD(complete KD, cK D)和不完全性 KD(incomplete KD,iKD)的劃分。
1.cKD:①具備 5~6 項主要臨床特征者;②具備 4 項主要臨床特征,超聲心動圖顯示冠狀動脈異常者。
2.iKD:①具備 3 或 4 項主要臨床特征,未發現冠狀動脈異常,但具有“其他有意義臨床特征”中的某些特征,排除病毒感染、猩紅熱、葡萄球菌燙傷樣綜合征、中毒休克綜合征、細菌性頸淋巴結炎、藥物過敏、Stevens-Johnson 綜合征(Stevens-Johnson syndrome, SJS)和全身型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等可引起類似臨床表現的疾病者;②具備 3 項主要臨床特征,超聲心動圖顯示冠狀動脈異常,排除其他疾病者;③只有 1 或 2 項主要臨床特征,但具有“其他有意義臨床特征”中的某些特征和/或“其他非特異性表現”中的某些表現且排除其他疾病者。
.................................
第三章 結果................................ 10
3.1 總體分布....................................10
3.1.1 人口學特征....................................... 10
3.1.2 時間分布.............................. 13
第四章 討論.................................. 25
第五章 結論.................................. 28
第四章 討論
KD 是后天性心臟病最主要的病因,據不完全統計,我國不同省市的 KD 發病率較 5~10 年前上升了 1.2~8.0 倍[23, 24, 31],縱然疾病認識度的提高、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的跟進使 KD 并發癥發生率下降,但更龐大的發病基數和更嚴重的冠狀動脈結局成為困擾國際社會的難題[7, 24, 31, 32, 64]。本研究描述并分析了我院長期居住于甘肅省內的 581 例 KD 患兒的流行病學特征,重點是 KD 的病因探索和疾病預防。目前的數據表明,KD 常發生于 3 歲以內的人群,此后隨年齡的增長,KD的發病率逐漸降低[7, 10, 11, 18, 24, 32]。KD 患兒中存在明顯年齡差異的原因還未闡明,但近年來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不成熟的免疫系統可能因無法抵御眾多微生物的感染進而導致 KD 的發病[65, 66],母乳喂養則可能通過向兒童傳遞母體在病原感染下產生的抗體和提供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的因子降低 KD 的發病率[67, 68]。盡管疫苗接種仍是保護兒童免受病原侵害的最佳手段,但 KD 的病原因果尚未明確,無法開展確切有效的疫苗預防策略。不過,有學者提出通過刺激和/或調節免疫活性的治療方式(如細菌溶解產物 OM-85)可有效防治兒童反復呼吸道感染[69],同時,本研究的數據表明,KD 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患兒占比是住院總人群的一半以上(65.4%),且具有嬰幼兒好發,春季高發的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說,給予 KD 高危發病兒童恰當的免疫調節(可借鑒類似“反復呼吸道感染”推薦的治療方式)具有一定疾病保護意義,而持續的流行病學監測即可驗證該種預防措施的有效性。
.............................
第五章 結論
(1)KD 發病率逐年攀升,疾病負擔嚴重,經濟欠發達地區尤為明顯;
(2)KD 的男性發病優勢隨年齡的增長逐漸轉為女性;
(3)KD 具有季節性流行特點,夏季為發病的季節性高峰;
(4)嬰幼兒 KD 患兒易合并呼吸道感染;1~6 歲的 KD 患兒易合并 MP 感染;
(5)男性、年齡、經濟欠發達是 KD 合并 CAL 的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略)